在“双减”教育实践中,基于大单元教学基础上的“单元课程化”改革实践研究,着眼学科素养,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结与逻辑,将教学设计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一个大主题或者大单元。将每个大单元,赋予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大单元成为独立的微课程,即“单元课程化”。试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建构适应双减要求的学校3.0版“最美”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以期达到凝聚“双减”共识,破解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9月北京市基础教育校长大会指出:“双减”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是教育体系的重构,“双减”呼唤更高质量的学校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元教学升级为单元微课程,通过“大单元”的聚合功能,尝试将知识按内在逻辑关系,梳理核心知识体系,把离散的知识和技能聚合起来,聚焦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运用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减轻学生负担。
二、“单元课程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丰富了学校“最美”课程体系。
学校自2017年开始进行“最美”课程体系建设,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层四类”课程体系。 2019年在北师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形成《求真向善 以美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方案,以“求真”“向善”“优美”“崇高”最美教育内涵为引领,对学校课程建设方案进行了研讨和修改,重点对学校的课程框架体系和课程结构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规划,使其与学校育人目标间形成更好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课程群的学习,实现学校“求真 向善 优美 崇高”的育人目标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书写“大美”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双减”政策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课后服务、时间管理、作业管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双减”政策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必须做出改变。在深入学习大单元教学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学校“最美”课程建设和“寻美”课堂教学实践成果,决定开展“双减”背景下“单元课程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丰富学校“最美”课程体系,升级“寻美”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面向全体的基础类课程,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思考,将具有内在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尝试将知识按内在逻辑关系,梳理核心知识体系,把离散的知识和技能聚合起来,整合成为教学“大单元”,在大单元构建下升级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单元课程”,并按其内容纳入“科学探究”“社会适应”“艺术修养”“人文积淀”等不同类别中,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梳理,赋予了单元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又是校本课程的“双重身份”。将这样的“单元课程”纳入到各个学科的实践课程体系中,大大节约了课时,浓缩成“课程精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传统教学往往只就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学习,很难将局部与整体、课文与课程进行联系,无法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双减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限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二)形成了单元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路径。
学校组织学科组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单元课程”的整体规划、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就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经过研究总结,大单元教学实施应具备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 |
进行大单元教学规划。 |
依据对教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深入分析,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单元固有结构,对教材中具有内在关联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进行单元内容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确定本学期单元数,进行单元课时设计。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单元”就是一门“微课程”。 |
第二步 |
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 |
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注意:1、单元目标要上承课程目标,下接课堂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体系。2、要基于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表现--行为条件--目标达成度。3、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可操作、可检测。 |
第三步 |
梳理大单元学习内容,制定课时教学规划。 |
在内容规划时要关注概念和知识的逻辑和进阶,在课时规划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进阶和学生能力素养的进阶。 |
第四步 |
开展教学实施,进行课时教学。 |
主要包括: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划分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分课时的课标依据、学情分析、课时教学目标、师生活动设计、预期效果、检测反馈、作业布置等。 |
第五步 |
丰富“最美”课程体系。 |
即依据本学科的分类情况,按学段将分类后的单元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将“单元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 |
(三)初步建立“单元课程”以终为始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采取从始至终方式,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了自己的“教”,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那些学生理解了,那些还存疑,这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却要等到教学结束后才予以关注,没有关注也没有掌握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学习效果,这不利于学生的及时解惑,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大单元教学倡导以教学评一致为特点的以终为始的前置性教学评价。正如威金斯、麦克泰格指出“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
基于以上考虑,学校提出了依据预期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及与之对应的评价任务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确定预期目标统领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设计一个与之对应的评价任务,使学习内容与评价内容保持并行,以便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目标是否实现,这样兼顾了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过程评价是为了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时既完成良教学任务,同时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评价任务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有课堂习题的讨论,也有课后练习的反馈等等。
以终为始的评价设计把最终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起点,突显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和学习目标的引领作用,且充分发挥学习过程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功能,有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产生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导向和学生学习主体。
单元课程教学评价表
教学进程 |
教学内容(任务) |
预期教学效果 |
评价任务 |
评价结果 |
展示£练习£讨论£交流£选择£ |
优£ 良£ 达标£ 不达标£ |
|||
一 |
|
|
|
|
二 |
|
|
|
|
三 |
|
|
|
|
四 |
|
|
|
|
三、结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出现的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层问题,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第一,借助“单元课程化”教学实践研究开发了系列学科单元主题课程。从其独有的整体性、层序性、生本性、创造性等特征已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二,“单元课程化”的校本管理方式大大丰富了学校“最美”课程体系。开发了具有“双重身份”课程,建构了适应双减要求的3.0版“最美”课程体系和最美教学实践体系。
第三,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发生,提高课题教学效率。在单元课程实施中,整合重组了教学内容,关注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强调了情境行动和反思,指向学生学习的内在实际需求和学科素养,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产生了学习的发生。
第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单元课程的建构中,从课时课程设计到单元课程设计,标志着教师备课的站位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不断增强。
第五,有效回应了“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单元课程化的实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了单元教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以终为始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大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保证了作业设计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一致性,大大增强了作业的丰富性、一致性和针对性。